刘加平,1956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物理学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人居环境的研究,是我国在这三个学科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刘加平1956年生于陕西省大荔县的一户平凡农家。1974年,由于大学停办,这个好学的农家少年只好回乡务农。后来他参了军,尽管繁忙,但只要一有空必定“四处找书读”。1978年,刘加平被西北大学物理系录取,后被分配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做助教,接着在该校攻读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业后,他“一直有一个绿色的建筑之梦”。
让窑洞民居建筑“潮”起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刘加平热爱这片热土;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研究领域的专家,他的目光逐渐投向了西部的广袤大地。
很多人对窑洞的认识始于延安。窑洞优点不少:冬暖夏凉、就地取材、节省资源;但缺点也明显,比如空间单调、阴暗潮湿。如何把窑洞这一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民居持续发展下去?中国窑洞还有没有可能成为新的建筑时尚?1996年,刘加平科研团队开展了“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课题,开始运用绿色建筑原理,对传统窑洞进行创新改造。
“要拿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方案,就必须了解窑居人对现代窑洞的要求。”刘加平的研究,综合分析了传统窑洞的优缺点,采集了大量科学数据,反复修改设计图纸,设计出了新型窑洞。这种新型窑洞以天然石材为基本建材,减少了制砖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室内分别设有卧室、客厅、餐厅、厨房、储藏室、洗浴室等与城市居民无异的建筑空间。新型窑洞别出心裁的设计,还在于将延续了几千年的一层结构改造为二层结构,从而大量节约了土地。此外,新型窑洞起居、通风、采光等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以及每孔不到几万元的建造、装修成本,也格外吸引窑居人的目光。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一位教授对此高度评价:“从新型窑洞的建成,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建筑已开始寻找到其文化与地理的根系。这些新窑洞貌不惊人,但却因此更加珍贵,因为它富有创意,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精神。”
两次荣获“世界人居奖”
2006年,由刘加平教授主持的“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课题,荣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世界人居奖”。
2001年下半年,一则关于长江上游彝族山民异地搬迁的新闻引起了刘加平教授的注意。结束了几年的深入调研后,刘加平教授主持的长江上游绿色乡村生土民居示范工程在莲池乡实施了。我国建筑界泰斗、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将之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居环境工程成功的范例和样板”。2011年,由刘加平教授主持完成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四川大坪村灾后重建和康复”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
除了卓越的建筑科研成果,刘加平还主编了许多有关“绿色建筑”的教材,他的《绿色建筑概论》目前已经被80余所高校使用。作为老师,刘加平严谨的治学风格在学生中备受尊敬和欢迎。
如今,刘院士依然每天早早走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不断地为有疑问的学生答疑解惑。他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
(本文转载自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