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建筑说开去 ——I邱明工作室欧洲12日暴走自助游发布时间: 2013.06.27

01.jpg


今年六月份建筑I工作室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欧洲12日暴走自助游,以一座城市中各个著名建筑为目的地,徒步将其串联。这场旅游的战线拉的比较长,先从杭州出发杀到阿姆斯特丹然后大部队转机到巴黎。在巴黎奋战数日后大家有点受伤,之后到威尼斯休整,因为威尼斯是一座安逸的小城镇,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坐船。经过2天的整军后进军佛罗伦萨,接着又是几天的血拼,最后转战罗马。


在这次旅途中,巴黎这座城市让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她有着浪漫之都的美誉有着让人为之倾倒的蒙娜丽莎,更因为这座古老城市让我深刻了理解了“秩序”这个词。秩序不仅体现在巴黎城市规划、建筑形式中,更体现在法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素养中。同时巴黎城市规划和建筑形式的秩序让我联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和建筑体系。其实中国本应也有数座这样的城市。


在卫星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巴黎的城市肌理鲜明有序,以凯旋门为中心,香榭里大道为轴线,路网向四周呈放射性发散。且中心市区建筑的屋顶尺度非常接近,几乎看不到大尺度突兀的房子,建筑在规划中表现的非常谦逊。现代化的建筑多数集中在近郊区的拉德芳斯一代。


巴黎的建筑形式同样也显得非常有序,虽然说她的风格比较丰富,早期受罗马建筑的影响之后兴起哥特式风格,接着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讲究比例和平面构图,再之后又兴起了洛可可风格。这些风格在现在的巴黎城中都可以找到遗留的建筑。但是丰富的形式却不会让人觉得这座城市建筑形式杂乱,没有章法。相反她让我感受到的是一脉相承,因为她有着统一的色彩形式、有着接近的比例、模数和建筑三段式在约束着,变化主要体现在其装饰上。你会看到同一排房子里有着不同形式的窗套、拱券、线脚、檐口。但是你会觉得理所当然,建筑依然显的有序。


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建筑设计手法的理解,我那时站在巴黎街头不禁感叹,一幢房子上面的设计元素竟然能丰富到这种程度。以前我在设计上极力寻求一个母体,然后copy下老想着用简单的手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但身处彼时彼地,我似乎动摇了。当然现在静下心来细想,统一和繁琐在设计上本身没有谁对谁错,实用得当都可做成精品。好比隈研吾的房子感觉是提炼到不能再简化的阶段了,但是还是让人感觉到意味深长。巴黎街头无序的立面是因为她有着有序的经典传承在约束着她。再者我想是因为人眼的识别能力有限,就好比一张大学毕业照,拿远看了大家都长的一个样,因为看到的都只是人的基本雏形。


其实类似的规划和建筑形式上的秩序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规划建设都起着影响深远。同时建筑形式同样也受到封建制度的约束。大屋顶,绚丽的色彩只有皇家可以享用。即使是悬山顶也需要一定身份的人可以建造。寻常百姓家就只能是窄小的如意门配灰色砖瓦。


但就是这样规划和建筑形式上的制约出现了中国传统前庭后院,街巷相叠的空间关系和坡顶穿插,粉墙黛瓦统一的建筑形式。这才是中国原本该传承的本土文化,老北京城原本就是一座这样的城市,可惜了原本含有巨大文化遗产的老北京城当初没有采用梁思成的规划思想保留老北京城,边上开辟新城。却采用了苏联的规划模式, “鸟蛋”、“鸟巢”、“鸟腿”视乎国人无不急着要向世人炫耀自己是“鸟人”的姿态。


最后谈谈秩序在法国人生活中的体现,走在巴黎街头除了一对对恋人相拥热吻让人流连忘返外,法国人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也让人记忆深刻。在马路上无论是公交车还是私家车,车总是让着人,上地铁或是公交车总是井然有序没有一拥而上的景象。他们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一杯咖啡一份报纸沐浴在阳光下就是一个下午。台阶上,草坪中,广场上总能看到他们席地而坐或侧躺着享受阳光,抑或是欣赏路边的艺术行为,聆听一些流浪歌手的深情演唱。这一切都显的那么自然和谐。我想也许就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生活秩序才有了那样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外部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