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转战小镇,此岸还是彼岸?发布时间: 2017.11.02

对于众多房企而言,看到“小镇”的字眼就会感到一阵莫名的躁动,然而躁动过后却又往往陷入迷思。小镇究竟是房企发展的此岸还是彼岸?这不仅仅意味着若干个项目的生与死,而是关乎到房企转型模式的成与败。


当前小镇题材项目发展情况如何?大城市化和城镇化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什么?“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又带来了什么新启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独家专访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分会副秘书长冯新刚,漫谈小镇未来。


高雅主题曲高和寡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目前,众多房企“杀进”小镇战场,一些主题小镇听上去、看起来也非常的“高大上”。就您所了解,小镇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


冯新刚:有一位三线城市的本土房企老板,他在当地做得很成功,后来想转型投资艺术领域。于是,他就请国际高水平的艺术运营团队在当地打造了一座全国一流的艺术文化小镇,还配套建设了一座艺术博物馆。在这里有很多世界级艺术家的作品展览,被英国杂志评为“世界上值得去看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但当地老百姓却并不买账。后来这位老板又在小镇里打造了农业体验区和儿童乐园,却吸引了不少人气。高雅主题受冷落,与百姓生活贴近的项目大受欢迎,实际上就说明了一些现实问题。


在房地产领域,我认为碧桂园、绿城等房企依据市场经济角度所做的判断是正确的,即项目距离一线城市50~60公里,或距离二三线城市30~50公里,再小的城市可能就是十几公里范围以内,这些区域的小镇都大有可为,如果超出这个区间,这样的小镇未来可能就难以成功。之所以得出这个判断,一是经验实践,二是城镇化规律


大城市还是小城镇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现在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更应该发展大城市,而不是小城镇。你如何理解?


冯新刚:个人看来,这种观点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我们国家究竟是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小城镇,确实存在一些争论。有经济学家认为,亚洲的小城镇缺乏发展潜力,因为亚洲人特别喜爱热闹,更倾向于人口聚集,人口基数往往又很大;而欧洲人不爱热闹,喜欢僻静,所以在欧洲,小城镇、乡村、郊区的别墅很多也带动了小镇的发展。因此,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该向大城市群发展。但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都发展大城市,怎么实现共同富裕?


在中国,我们推进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个“镇”指的是建制镇,就是希望把小城镇带动起来。比如北京的十渡镇以旅游景区为主,长期居住的两三万人口都是本地人,非常有活力。中小城镇虽然没有大城市收入高,但是当地的房价、物价、就医、入学等问题也不突出,反而更加宜居。


当然,近些年的情况是小城镇人口仍然持续萎缩。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小城镇人口萎缩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大城市发展得太好,而是因为小城镇自身没有发展完善。就像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情况一样,如果居住区有学区房,那么大家都抢着去;如果没有,大家就会回到原来地方。小城镇也是如此,孩子读到中学,由于小城镇中学质量不高,最后只能去县级市或地级市。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明,中国乡村发展缺乏活力,是因为小城镇的发展没有活力,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才,而这恰恰是就业、医疗、教育方面存在的欠缺。国家要保持稳定发展,必须要想办法把人留下来。一些重点城镇要重点发展,比如大城市附近的城镇,城市资源可以引进来。在文化方面有较高珍奇度的,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点、一种元素的,具有很强文化特征的乡镇也要重点发展。还有一类就是独特的景观资源,比如刚才提到的十渡镇,在北京周边很难找到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发展起来也更有优势。


开发建房模式将终结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新形势下,房地产转型的逻辑是什么?


冯新刚: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房地产转型势在必行,单纯依靠卖房子就能占据市场先机的时代或将终结。“房住不炒”的理念提出之后,很多房企表示,地方政府现在已经单纯只是拿出一块住宅用地让房企进行开发。通常是拿出一块五六平方公里甚至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片土地并没有以前那么成熟,同时操作难度较高,例如可能地处生态区域、濒河区域、文化区域等。同时,地方政府会提出更多的要求,比如要修建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教育养老、生态保护设施等,然后才允许房企从事适当的开发,并要求房企把配套设施建好以后才能进行销售。这实际上就是城市开发的新逻辑


这种模式要求房企转型成为城市操盘手,从城市发展的公共利益出发,布局企业未来的发展。这实际上也倒逼许多房企转型,根据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收益,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转型后的开发商将不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商,而是变成城市开发商与运营商


有的企业主要在北京、上海附近进行项目选址,例如在北京东边或南边选地,在上海的西面、西南面选地,按照城市扩张规律进行布局,同时产品与城市息息相关,这样的开发项目成功率就会大大提升。


从目前情况来看,健康养老小镇比较受关注。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60岁以上退休的老人一般不会选择这种项目。对于退休月收入在五六千元或七八千元的老人,让他们把房子卖了到养老小镇买套房子或租一套房子长住,每个月支付 5000~8000元的生活费用,大多数还是承担不起。事实上,现在很多老人也想去养老院,但是被什么拦住了?主要原因还是收费过高。


过去房地产领域,万科靠品质和物业开发住宅,万达主攻商业地产,未来它们延伸业务将做什么,才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小镇类型的项目而言,可能需要考虑文化旅游优先、自然环境优良、产品做细做精等因素。此外,企业也应该设立类似于政策研究室的部门。现在的房企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缺的是“政府思维”,即项目如何与政策相适应,在守住底线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帮助城市开发提升活力,如何帮助城市提升品牌和影响力,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在我看来,政策研究的价值甚至大于一个楼盘的开发,这方面也需要引起房企负责人的重视。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现在乡村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应在哪些方面精准发力?


冯新刚:乡村和城镇情况不同,乡村现在人口还是很多,还没有达到所谓的环境良好,人均占地也比较多,人和地之间的矛盾还很紧迫。这就造成种地的人均耕地不够,想发展产业或者盖自建房也没有用地。现在一些乡村消失了,原因在于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交通极其不便,主要是在西部、东北地区,而东部的村庄基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振兴”二字的内涵非常丰富。在学术界,有“乡村复兴”的提法。乡村怎样才有活力,如何让老百姓有就业、有房住,享受和城市文明相同的水平?这都是“振兴”二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振兴”意味着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环境、振兴乡村的发展水平等,它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目前乡村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为“乡村振兴”提出解决方案。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1. 向优秀国家学习小镇建设经验,打造中国乡村振兴样本。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国家的乡村发展是滞后的,一直也在向国外借鉴和取经。中国目前也在尝试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希望通过自身的发展,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2. 将传统文化根植于乡村发展、乡村复兴,带动乡村新兴文化建设。这实际上将乡村振兴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我们需要把中华文化的根,通过乡村打造成为世界的示范样本。

  3. 还要通过乡村环境的提升,缩小城乡差距,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乡村的人“留下来”、“富起来”、“乐开怀”。在振兴的乡村,你也可以从事非农行业,如旅游业、餐饮业、高科技行业等,实现生活富足。


实际上,乡村复兴、乡村发展的作用也是双向的。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城市容纳空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个农村人都变成城里人,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和办法,让乡村的人可以享受到和城市一样水平的文明,让他们同样享受到除了吃饭之外的消费:对文化的消费、对健康的消费、对美好生活的消费,这才适应未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以河南省为例。众所周知,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未来发展可能比较有潜力的省份。它的人口红利等优势可以把很多高端产业吸引过去,变成自己的产业所在,从而也能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但河南省的一些二线城市,尤其是在县城,它的小城镇就没有人口红利,除非属于我前面提到情况:拥有景观资源、有文化或者产业与基础农业相关。目前与产业相关的小镇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自动化生产。我曾经参观过两个小镇,它们的自动化生产就特别发达。譬如专门给伊利生产酸奶的小镇,全厂生产车间就几个人,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另外在山东省烟台产区一个做红酒的酒厂里,也全部都是自动化生产,一小时可以生产几万瓶红酒。和城市相比,小城镇的产业在低成本、高效率和人口劳动能力等方面没有太大的产业竞争力。未来小城镇的发展前景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但如何发展,任务仍然比较艰巨,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智力的支撑。


(本文来源: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